这是一位妈妈的提问。她说自己孩子在一岁半查出对牛奶、鸡蛋及小麦不耐受,已经在坚持规避+轮替饮食管理。她就问:按这样饮食管理下去,孩子长大点后食物不耐受会好吗?
一般而言,宝宝的消化系统在出生后1-3岁发育成熟,肠道微生物组大约2到3岁时稳定下来,免疫系统则大约需要3-6年才能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组织系统成熟,食物不耐受情况的确会有所改善。
一、涉及IgG食物不耐受的核心因素
然而,食物不耐受能否“变好”,不是等慢慢长大“自愈”,也不是只管理饮食就行了!关键得“切断”各种引发因素,才能从根本减少食物不耐受的发生!这些关键因素涉及消化功能、肠道屏障、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等。
消化功能不成熟/受损
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是IgG食物不耐受发生的起点。当大分子的蛋白质(食物抗原)不能被完全分解时,它们就会以“整块”或“大块”的形式进入肠道,为后续的肠道屏障问题和免疫反应埋下隐患。
展开剩余85%二、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具体表现为:
①消化酶分泌不足,例如蛋白酶、淀粉酶等活性较低,无法将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如牛奶蛋白、鸡蛋蛋白)彻底分解为氨基酸和小分子肽。
②胃酸分泌不足或酸度较低:不利于蛋白质的初步变性分解,以至于蛋白质难以被消化酶切割水解。
另外,小朋友日常生病常用的抗生素(如如阿莫西林、头孢、阿奇霉素)、解热镇痛退烧药(如布洛芬)都会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这个时候可以加强补充一些消化酶作为消化功能补偿。
肠道屏障发育不成熟/受损
肠道屏障是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最重要的防线,由一个一个的肠上皮细胞通过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相互串联构成,就像一道致密的“墙壁”,仅允许水、电解质(如钠、钾离子)与小分子营养(如葡萄糖)通过。
婴幼儿的肠上皮细胞排列不如成人紧密,并且“紧密连接”蛋白发育不完善,导致肠道屏障“墙壁”存在“缝隙”,通透性比较高,这种现象也被形象地称为“生理性肠漏”。
另外,某些因素会破坏“紧密连接”功能,进一步加剧这种“渗漏”,例如使用抗生素(破坏菌群)、感染、饮食不当等都会使“紧密连接”变得更为松散,长久如此容易发展成“病理性肠漏”。
发育不成熟和受损的肠道屏障,无法有效阻挡那些因“消化功能不成熟”而未能被完全分解的食物大分子、毒素和病菌。这些大分子或有害物质得以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刺激免疫反应导致IgG食物不耐受发生。
免疫发育不成熟
异物入血,接下来就该身体的“国防军”——免疫系统出场了。
但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是个“新手”,容易做出“误判”。人体免疫有Th1和Th2两条主要通路。为了在妈妈肚子里平安生长,胎儿环境是Th2(主导过敏反应)占优势的。出生后,需要不断接触外界微生物来刺激Th1通路发育,以达到平衡。
然而,现代过于洁净的环境、剖宫产、非母乳喂养等,减少了宝宝“训练”免疫系统的机会,导致Th1发育滞后,Th2优势状态持续存在。
三、宝宝免疫系统以Th2为优势
这个状态下,即使肠道屏障完整,也很容易引发过敏反应(I型变态反应)。
肠腔内的食物抗原(微量)被树突状细胞捕获后,会向初始T细胞发出“Th2信号”,让免疫系统把这个食物当成“敌人”,从而产生大量IgE抗体和炎症介质(如组胺、IL-4、IL-13),它们随血液流遍全身各处,在数分钟-2小时内快速引发红热、瘙痒、肿痛等症状。
当食物抗原通过“肠漏”的肠道黏膜大量进入体内时,不只是典型的Th2途径了,而是直接刺激更广泛的免疫细胞,会激活局部的Th1、Th17等免疫反应,这时候还会产生大量促炎的IgG1、2、3抗体。
这些IgG抗体与食物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IC随血液循环沉淀在人体全身组织各处引发II/III型变态反应,在数小时甚至几个月后导致各种延迟性症状与疾病,其中一些症状表现与IgE食物过敏很相似,而常常被误会。
这里揭示了IgE食物过敏与IgG过敏的本质上的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能同时检测到某些食物高水平IgE与IgG的缘故!这一切关键是拜“肠漏”所赐。需要强调的是,IgE食物过敏产生的炎症因子(比如IL-13)也会破坏“紧密链接”增加肠道通透性,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有意思的是,一些理论认为食物特异性IgG(包括IgG1、2、3)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阻断抗体”的角色,与IgE竞争结合食物抗原,从而试图下调过度的炎症反应,虽然其效果通常不如IgG4明确。然而,在存在“肠漏”的情况下,这种微弱的保护不及损害的万分之一,可有可无!
肠道菌群发育不成熟/失衡
肠道内居住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肠道菌群,主要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及中性菌三大类。在健康的肠道菌群中这三大类菌群比例适宜,相互制约,并对以上所有环节都有积极作用:
某些菌群能产生消化酶,能帮助消化;有益菌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是滋养肠道上皮细胞、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关键物质,能直接加固肠道屏障;有益菌是训练婴幼儿免疫系统、促进其从Th2优势向Th1/Th2平衡发展的最重要“教官”。
因此,肠道菌群失衡会同时加剧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屏障受损和免疫失衡,是诱发、加重以及贯穿整个IgG食物不耐受发生过程的核心因素。
小孩子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与丰富度都偏低,极不稳定,容易发生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增多的情况,特别是分娩方式(顺产/剖腹产)、喂养方式(母乳/奶粉)、抗生素使用等因素会深刻影响其构成。
四、调理食物不耐受5R方案
对于食物不耐受的调理,功能医学的干预措施被称为“5R方案”或“5R原则”,包括五个基本的步骤。
功能医学5R原则
去除(remove)
排除对肠道屏障有刺激性的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致病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过敏/不耐受的食物、环境毒素、药物、压力等。
其中,某些食物可能是最重要的刺激因子,特别是食物不耐受的食物。
食物不耐受(部分报告范本)
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根据不耐受严重程度,采取消除+替代饮食,可以有效剔除不耐受食物带来的影响。
轻度不耐受:建议每隔4天摄食1次,3个月后正常摄食;中度不耐受:建议停止3个月,之后每4天摄食1次,持续3个月后正常摄食;重度不耐受:建议停止6个月,之后每4天摄食1次,持续3个月后正常摄食。
补充(replace)
消化不充分的食物颗粒大分子容易通过受损或不成熟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刺激身体的免疫,因此需要加强消化功能,减少食源性应变原的产生。
→ 可以补充消化酶帮助食物的完全消化与利用,比如植物来源的淀粉酶、蛋白酶、脂酶、乳糖酶等。
再接种(reinoculate)
肠道内的菌群平衡是肠道通透性修护的关键。科学家已经证实益生菌能够在腹泻、过敏、湿疹和减少肠漏和炎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肠道免疫防御功能。
→ 益生菌搭配益生元一起补充,则更有助益生菌的增殖与功能发挥,包括低聚果糖、菊粉、抗性淀粉、果胶、果寡糖等膳食纤维。
修复(repair)
提供各种营养补充以支持胃肠屏障的修护、成熟以及维护。肠道屏障受损或不成熟是导致食物不耐受增加的主要原因。
→ 胃肠屏障修护所需要的营养,包括谷氨酰胺、DHA/EPA、综合维生素以及综合矿物质。慢性炎症是胃肠屏障损伤的一大因素,所以还得补充一些食物多酚来灭火,比如乳香、姜黄、檞皮素等。
重建平衡(rebalance)
在健康恢复过程中,还需要避免应变原环境,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改善心态、健康饮食、规律睡眠以及适当运动等。
为了帮助敏宝宝的健康成长,衡医健康中心专门研究中国过敏人群关于过敏引发的身体亚健康问题,并基于功能医学5R原则标准,针对性开发了“敏宝医养营养产品”系列。
产品系列囊括了上述所有营养要素,不仅帮助食物完全消化,还多维保护胃肠屏障,包括消除慢性炎症、改善菌群失调、调整Th1/Th2平衡以及促进胃肠屏障成熟与巩固等,从营养干预让敏宝脱离长期敏感困扰。
发布于:广东省金鼎配资-杠杆股票配资-配资app-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