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捷报频传!绵阳城市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子在两项国家级权威赛事中表现出色,接连斩获多个重量级奖项,充分展现了该专业“艺术+技术”深度融合的特色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国赛舞台绽放光彩,实力印证培养质量
在7月12日举办的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全国总决赛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派出的4支学生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创新能力,从全国众多高校强队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3项的优异成绩。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专业教师团队贯穿备赛全过程的深度指导与支持:从选题阶段引导学生紧扣技术前沿与实际需求,筛选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项目;到设计环节把控艺术呈现与技术实现的平衡;再到技术攻坚阶段专项解决渲染效率、精度等难题;并通过多轮模拟答辩,精细化打磨团队的表达逻辑与现场应变能力,全方位保障了学子们在国赛舞台上的精彩发挥。
紧接着,在7月23日举办的第1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的激烈角逐中,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研室精心选拔并指导的作品《IP形象设计——都江堰李冰》,在数媒静态设计(专业组)赛道中勇夺国家级三等奖。该作品聚焦“中国古代物理成就”主题,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及其建造者李冰为创作核心,在指导教师长达四个月、历经三次重大迭代的精准指导下,团队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交融。作品从最初的二维平面设计,逐步升级为融入AR增强现实技术的交互式体验项目,并创新性地运用Python脚本进行批量图案数据处理,生动诠释了“艺术+技术”的交叉魅力。最终,该作品从全国326件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跻身前15%,成为四川省同类院校中唯一获奖的非艺术类专业团队,其创新性和技术实现能力获得评委高度认可。
展开剩余70%“艺术+技术”深度融合,“3331”模式筑基育人
绵阳城市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不断践行学校“33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技术”交叉融合培养路径。
“三阶”能力递进:构建了“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系统扎实。
“三类”实践贯通:搭建了“课程实践→专业实训→社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无缝衔接理论学习与实战应用。
“三方”协同育人:建立了“学校+企业+行业”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
“一目标”贯穿始终:最终指向培养“懂艺术、精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
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了一系列融合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核心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前沿数字技术(如三维建模、交互设计、程序开发)的同时,积淀深厚的艺术审美与设计素养。
二是项目驱动教学,专业教师团队依托丰富的项目式教学经验,从创意构思、艺术设计到技术实现(如AR/VR应用、数据可视化、媒体引擎开发等),为学生提供全流程、实战化指导,着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成果转化赋能,通过“汇聚创意·能动未来”大学生创意集市等特色平台,构建了从“创意作品 → 市场产品 → 商业商品”的能力跃升链条,有效推动学生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社会实践场所。
持续深耕特色,培育时代英才
连续在国家级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学校“33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艺术+技术”特色建设成效的有力印证。这些荣誉不仅属于获奖师生,更彰显了绵阳城市学院在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的决心与实力。
展望未来,绵阳城市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以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与数字经济发展为己任。我们将以学科竞赛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艺术+技术”融合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致力于为社会输送更多兼具深厚文化底蕴、精湛数字技术、卓越创新思维和扎实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擦亮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贡献力量!
发布于:四川省金鼎配资-杠杆股票配资-配资app-股票市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